編者按:按照農業部工作部署,農產品加工局委托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工作進行了第三方評估。評估專家組由27位專家組成,組長由專家委員會主任李文華院士擔任,評估對象為我部認定的62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評估專家組收集整理了國務院辦公廳、農業部、遺產所在地政府發布的文件,查閱了各遺產地的申報文本、保護與發展規劃等資料,先后赴43個遺產地,通過實地考察,與當地管理人員、企業代表、農民代表進行座談,對主要利益相關者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對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情況和當地農民的就業增收情況進行全面調研。經集體研究討論和多次修改,形成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評估報告》?,F將報告全文印發給你們,請根據專家建議,結合工作實際,認真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利用工作。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評估報告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我國人民在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世代傳承并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的農業生產系統,包括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和由農業部認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hina-NIAHS)?!边@些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不僅在歷史上推動了農業發展,保障了百姓生計,同時也促進了社會進步,由此演進并創造出了悠久燦爛的中華農業文明,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發掘與保護工作進展
(一)發掘與認定工作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自2011年底正式準備,在有關科研人員的支持下,由農產品加工局具體負責,在較短時間內起草完成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與辦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書編寫導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編寫導則》等文件,于2012年3月正式發文。2013年5月、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以農業部的名義認定發布了三批共62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覆蓋大陸地區25個省市自治區,這一工作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展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發掘與保護的國家。
在62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已有11項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居各國之首。另有28項被公布為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二)保護、傳承與利用工作
1、農業部層面上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為科學指導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于2014年3月成立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包括4位院士在內的27位相關專家被聘為第一屆委員;二是由政法司牽頭,農產品加工局和國際合作司配合,經過多次征求意見和反復修改,出臺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規范性文件;三是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農廣校等先后舉辦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培訓班、農耕文化大講堂,國際合作司和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舉辦了兩期“南南合作框架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高級別培訓班”;四是農展館先后舉辦了多次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大型展覽;五是農產品加工局利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布活動等契機,大力開展宣傳活動;六是部屬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普宣傳工作,如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讀本》等圖書,CCTV-7拍攝并在播放了《農業遺產的啟示》系列專題片,《農民日報》多次刊發專題、專訪和系列文章。
2、各地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所有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均制定了保護與發展規劃,一些地方還出臺了有關管理辦法。如,云南紅河州頒布實施了《紅河哈尼梯田保護管理辦法》《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等;內蒙古敖漢旗制定了《敖漢旗全球重要文化遺產標識使用與管理辦法》《敖漢小米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福州市頒布實施了《福州茉莉花茶保護規定》,河北宣化區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葡萄產業發展的補助辦法》《宣化傳統葡萄園保護管理辦法》和《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建立標準示范漏斗架葡萄種植管理方案(試行)》等。
二是各遺產地政府積極開展教育培訓活動,編寫科普教材,不斷提高遺產地廣大人民的遺產保護意識與生產技術水平。如,河北、江西、云南等地先后舉辦了較大規模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培訓或專題報告;云南紅河州組織編寫出版《文化解讀哈尼梯田》《哈尼梯田傳統文化知識讀本》等梯田文化叢書;浙江青田縣開展了稻魚共生技術培訓并發行《青田傳統稻魚共生技術》電子版;河北農業廳、內蒙古敖漢旗分別編印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知識讀本》等。
三是各地加強遺產地宣傳推介工作,通過舉辦各種文化節慶、比賽、農事體驗等活動,以報紙、廣播、電視、多媒體等為載體,不斷提高遺產地品牌價值,打造遺產地特色農產品,促進農旅結合、三產融合發展,豐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如,云南紅河州重點建設8萬畝梯田紅米生產基地,助農增收1.44億元,已打造了“梯田谷雨”、“土司血米”、“云霧谷”等著名品牌。
二、發掘與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主要效益
(一)提高了全社會對于農業文化遺產重要價值的認識,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工作
通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等重要講話精神,有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2015年7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指出“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保持傳統鄉村風貌,傳承農耕文化,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 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國辦發〔2015〕93號),提出“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6年“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農業部2016年1月18日印發的“關于扎實做好2016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意見”(農發【2016】1號),也將“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認定和保護,培育各種文化產品”列為2016年重點工作。
2015年6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意見》,并明確提出“農耕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內在動力?!薄霸诿褡鍒F結進步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必須始終保護與傳承好農耕文化這個根基?!匾r業文化遺產認定工作有序推進,……確保農耕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01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傳承農耕文化,保持傳統鄉村風貌,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俗特點的休閑農業示范點和特色休閑村鎮。促進休閑農業與旅游扶貧相結合,支持旅游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p>
(二)農業文化遺產多種功能日益突顯、品牌價值日益提高,極大地促進了遺產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是農業文化遺產品牌效應逐漸顯現,打造了一批有濃郁地域色彩、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農產品。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對于提高遺產地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文化內涵和產品附加值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云南哈尼梯田紅米、浙江青田田魚、江西萬年貢米、內蒙古敖漢小米、陜西佳縣紅棗、云南漾濞核桃、浙江紹興香榧、河北宣化葡萄等,都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農產品的典型代表。自稻魚共生系統獲得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稱號以來,浙江省青田縣依托環境和品牌優勢,把稻田養魚作為農業主導產業來抓,堅持以生態農業為主線,著重做好“稻魚共生、魚米增效”的大文章,大力實施稻魚共生“百斤魚、千斤稻、萬元錢”工程,積極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稻魚共生精品園和省級生態循環示范區建設,呈現出“有稻就有魚”的良好擴展局面。云南紅河州重點建設8萬畝梯田紅米生產基地,助農增收1.44億元。已打造了“梯田谷雨”、“土司血米”、“云霧谷”等著名品牌。云南紅河哈尼梯田紅米2014年獲得了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CCTV-7)“全國十大魅力農產品”桂冠。
二是遺產地多部門聯動,積極整合資源,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更加具有吸引力。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品牌為契機,打造出一批精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培育出一批各具特色的農家樂,提高了農民的就業水平和收入水平,實現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例如,青田縣龍現村在被認定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后,一個原本默默無名的小山村很快成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示范點,目前已有5家“農家樂”。該村農民楊民康、伍麗貞一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種稻養魚、制作田魚干、開辦“漁家樂”,很快就有當地有名的貧困戶而成為富裕戶,不僅為當地農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還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三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多功能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和文化自覺,涌現出一批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帶頭人。青田縣方山鄉的歸國華僑金岳品,組建合作社,學習育苗孵化技術,帶領周邊農民共同致富,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世界模范農民”稱號;云南紅河縣農民郭五六,在家鄉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梯田鴨蛋里看到了商機,成立了梯田養鴨協會,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此外,貴州從江縣縣委書記王之政、云南紅河州世界遺產管理局局長張紅榛、浙江青田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吳敏芳等,積極投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事業中,多次被國內外重量級媒體報道。
(三)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引領世界發展,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成為中國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的重要領域,中國科學家連續在農業文化遺產相關委員會擔任要職。在農業部的努力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寫入了APEC農業部長會議《北京宣言》。中國連續舉辦的農業文化遺產高級別培訓班,20多個國家的代表前來學習,直接促進了這些國家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工作。
2015年6月在米蘭舉辦的世博會中國館日,汪洋副總理觀看了青田農民帶隊表演的“魚燈舞”,并多次為之“點贊”。精心打造的反映哈尼梯田傳統文化藝術的《哈尼古歌》也成功亮相米蘭世博會,作為中國館唯一駐場演出節目,獲得了世人的驚嘆與贊賞。從江侗族大歌、萬年貢米、湖南紫鵲界梯田影像等,都在世博會上大放異彩。
(四)各地申報工作積極踴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顯著提升
自2012年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以來,各地對于申報工作高度重視。2012-2014年連續三年申報數均在40項以上。即使目前尚未申報的省份,也在開展一些基礎性準備工作。海南省已經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作為2016年重要工作,并將有效融入“國際旅游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中。通過遺產發掘與保護,廣大農民對于遺產保護的意識由自發到自覺,對遺產保護的熱情空前高漲,形成了遺產地民眾“人人知曉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時時關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展、處處維護遺產地良好發展”的可喜局面。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全國范圍內農業文化遺產底數不清。當前,我們尚未對農業遺產進行系統普查,全面的科學評估還沒有做到,這需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個方面進行改進。目前采取的是由地方申報的方式,集中申報一批、批準一批的評選方式,還是屬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初級階段。
二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建設還要不斷向前推進。盡管出臺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制度,但當前最緊迫的是缺少生態與文化方面的補償措施。遺產地傳統農耕生活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很多傳統農耕栽培技藝的傳承人年齡都在60歲以上,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
三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組織機構還有待健全完善。目前,僅有部分遺產地成立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機構,比如內蒙古敖漢旗成立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管理局,云南紅河州成立了梯田管理局等等,其他大部分仍在農業部門或者文化部門管理,缺少專職工作人員。
四是遺產地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遺產地之間保護與傳承工作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些既是中國同時又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遺產地,甚至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其保護與發展在政策制定上、項目資金扶持上做得就比較到位,發展也更好更快;但另一些剛剛獲評的遺產地以及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遺產地,由于地處偏遠、交通閉塞,遺產地民眾文化水平不高,基層政府資源有限,在資金扶持政策上捉襟見肘,舉步維艱,面臨很大困難。
四、若干建議
一是制定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方案,力爭在3-5年內做好農業文化遺產普查摸底工作。全面普查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按照《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的通知》要求,建議農業部加大業務指導,督促各地把全國各地現有農業文化遺產的現狀摸清,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評定和開展有針對性的保護扶持工作打好基礎。
二是大力推動各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的制訂完善。抓緊做好農業文化遺產生態與文化補償方面的規章研究制訂工作,吸引遺產地年輕人回歸,繼承傳統農耕財富。對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農耕技藝傳承人要進行搶救性保護,增加補貼力度,同時要大力宣傳,使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工作順利開展。
三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體制機制要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不斷創新,更好地開展工作。以內蒙古敖漢旗、云南紅河州等地的實踐經驗作為榜樣,建議各地成立專門的農業文化遺產管理機構,選拔熱愛此項事業的專業干部充實進來,認真探索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內在規律,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加大對于遺產地保護政策與項目支持力度。借鑒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村落等經驗,會同發改、財政等部門,盡快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項”,對已被列入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進行重點支持。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精準扶貧等有機結合,建立多元融資、多方參與機制。對現有已經獲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62個遺產地,要按照其所處地域、農業類型和發展水平的不同,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做到因時因地、精準扶持,使遺產保護工作效率最大化。
幾年來的實踐表明,挖掘、保護、利用和傳承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填補國家遺產保護在農業領域的空白,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探尋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更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有效途徑。讓農業增效,讓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推動產業融合發展,讓棄耕農民回歸耕種,遺產地各級主管政府部門努力實現多部門聯動,千方百計增加資金投入,保障各項措施落地,促進生態旅游與休閑農業發展,實現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幾年來的實踐充分表明,做好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傳承利用工作,不僅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帶動遺產地農民就業增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且對傳承農耕文明,弘揚農耕文化,增強國民對促進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中華民族經濟與文化的永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