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營村位于北京市順義區馬坡鎮西北部,村域面積1580畝、其中耕地600畝,全村183戶555人。目前共有企業25家,近年來村級稅收突破18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7000元,實現了100%優質就業。石家營村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工作,集中力量打造符合時代要求又獨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推進文明鄉風建設。

一、與時俱進,堅持黨建引領“強村基”
村文化活動廣場
石家營村注重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堅持把黨的建設作為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量,黨員帶頭遏制陳規陋習,以實際行動帶動身邊人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移風易俗。
一是培養黨員樹立三種意識。基層黨員干部是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和保障。石家營村著力不斷提升全村黨員的“黨員”意識、“本事”意識和“干事”意識,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了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文化惠民、鄰里互助等十支志愿者服務隊先后組建成立。在疫情發生之初,迅速組建疫情防控服務隊,由黨員任組長、黨員和志愿者任組員,建立了每日四個時段輪崗值班制度,為村莊筑起疫情防控的嚴密防線,確保全體村民“零感染”。
二是培養村民樹立“愛護環境”意識。黨員帶頭做到“磚、瓦、砂、石、木”堆放整齊,從主干道逐步延伸至環路、大小胡同,利用五年時間打造出潔凈優美的村容村貌。移風易俗,還體現在傳統生活方式的轉變上,黨員干部帶頭履行“三不燒”,即不燒柴、不燒煤、不燒垃圾。圍繞“為首都PM2.5值下降做貢獻、實現保護村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目標,將“禁放煙花炮竹”納入《村規民約》,持續七年實現煙花炮竹“零燃放”。
三是培養農民樹立“主人翁”意識。農民是移風易俗的踐行者,是鄉村的主人。石家營村始終注重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組織農民參與《村規民約》的制定,實現《村規民約》的動態調整、動態管理,真正使《村規民約》成為村民的內在追求和外在自覺。
二、創新機制,堅持“家”文化“鑄村魂”
婆媳澡堂
家庭關系和睦是鄉風文明與社會和諧的支點,是推動移風易俗建設的重要力量。在石家營村處處體現著“家”文化,通過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推進移風易俗,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著家風、家訓和家庭故事,生動地反映出每個家庭的精神風貌和文明底蘊。創作村歌《和諧石家營》“你獻智慧、我出力量,你培養孩子、我孝敬老人”,通過歌聲潛移默化地引導村民敬老愛家。
一是以“婆媳澡堂”“揚孝”。2006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局之年,石家營村借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政策,建立了200平方米的“陽光浴室”,澡堂面向全村免費開放,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陪著老人一起來。兒媳婦陪著婆婆、兒子陪著父親、孫女陪著奶奶、孫子陪著爺爺,家里沒有老人的,可以陪著鄰居大爺大媽、大叔大嬸一起來。一個巧思,不僅讓村里的“婆媳”關系變得親如“母女”,最重要的是帶動了全村的“和諧”,孝親敬老的風尚更加濃厚。
二是以“老年人精神文明獎和操心費”“修德”。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為了讓村里的老年人健康長壽,村里每年都給老年人發放“營養補助”。后來,為調動老年人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其德高望重的優勢,村里將從前老年人“理所應得”的“營養補助”變為必須嚴于律己、樂于助人才能得到的“精神文明獎”。在遵守村規的情況下,每位老年人每月可以得到150-300元不等的獎勵,反之則取消獎勵。通過“以獎代補”,根深蒂固的不文明習慣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改變,起到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激勵作用。針對年輕人和租戶的不文明習慣,村里進一步設立“操心費”,每位老年人每月發放100元的“操心費”,充分發揮老年人的監督、管教作用,有效遏制了家庭內部的不文明現象。
三是以“村歌”“聚心”。2009年,石家營村自創村歌《和諧石家營》,兩次唱進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北京市首屆村歌大賽”等活動。村合唱隊參加2018年江山市“村歌十年·江山盛典”晚會,榮獲“最美旋律”“傳播好聲音先鋒人物”兩項殊榮。村老年模特隊登上了2019年全國鄉村春晚的舞臺。以村歌帶文化建設,每逢重大節日,村里都會舉辦文藝演出,寓教于樂,展現村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從而不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石家營村村歌參賽表演
三、立足長遠,堅持個人全面發展“塑村形”
“四服務”隊
村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鄉風文明的程度和移風易俗的建設,是村莊外在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彰顯著一個村的“精氣神”。要實現村莊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不斷提升村民的素質和能力。
一是“三篇文化”提振村莊“精氣神”。石家營村2013年提出“精神篇”,“時代凝聚村莊血脈,楷模喚起道德氣概,善行引領鄉風文明,拼搏需要自律自愛”;2014年提出“孝和篇”,“孝是孝敬的孝,和是和氣的和,孝和是美,孝和是德,孝和遍布石家營”;2015年提出“修養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忠心孝順、重情重義,恩怨是非、一笑而過”。
二是“四個學習理念”著力打造“學習型村莊”。鼓勵村民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全民學習才是硬道理。少年學國學,培養傳統美德,弘揚愛老尊老的光榮傳統;青年學科學,提高素質,實現自我價值,為國家和自家“小家”增磚添瓦;老年學哲學,讓老年人修身養性、開闊心胸、享受黨的好政策,健康長壽;干部學政策,提升正確把握政策精神的能力,提升帶領村民致富的工作本領。
三是“請學入村”,激勵村民努力學習回報社會。積極聯系農廣校、北京廣播電視大學等,邀請老師“送學入村”,免費為村民開辦了技能培訓班、中專班和田間學校等,先后培訓村民500余人次,中青年村民全部獲得中專以上學歷,有效提高了村民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村里還制定了就業獎勵政策,積極幫助村民聯系就業、鼓勵創業,實現100%優質就業,榮獲“北京市充分就業示范村”稱號。
農民信息技術中專班開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