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產業培育,建設優勢特色產業引領區。堅持從抓產品向抓產業轉變,從抓產量向抓質量轉變,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高地。一產創特色。依托地方特色資源,放大優勢產業特色,推動“一園一主導、一園一特色”。聚焦主導產業,編制稻麥、種子種苗、生豬、河蟹等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布局73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不斷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十四五”期間力爭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市(區)全覆蓋。二產聯兩頭。圍繞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各類園區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貫通產加銷,上連城市、下連鄉村,外接市場、內聚要素,形成了優質糧食、畜禽肉品、生態河蟹、綠色果蔬、淡水魚蝦、休閑農業、花卉園藝、食用調味品等八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21年,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2.8:1。三產促融合。推動園區變景區、田園變花園,以鄉村休閑旅游農業“268”計劃融合農文旅,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不斷拓展,2021年接待游客240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84億元。興化缸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持續放大全球垛田文化遺產效應,連續多年舉辦千垛菜花節,成為鄉村休閑旅游農業的靚麗名片。

二、突出科技支撐,建設科技推廣應用示范區。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不斷加快科技興農步伐,為鄉村振興注入新興活力。搭建支撐平臺。推動園區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產業技術研發機構、種質資源中心等重大功能性科研平臺和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中國農業大學(興化)健康食品產業研究院等3個產學研合作載體,建成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等18個研發平臺。加強示范推廣。依托農業產業園,開展國家、省、市三級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建設,打造科技集成展示田間超市、職業農民培訓田間課堂,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強化科技創新推廣與裝備研發應用,目前已獲批省級科技綜合示范推廣基地25個。提升數字水平。圍繞種子種苗、綠色種養、精深加工等關鍵環節,推動大數據、物聯網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智能高端復式機械裝備應用,園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規模設施物聯網應用比重達34%。海陵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強種業產業園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在種業發展“育、繁、推、服、管”關鍵環節,已建成種業產業大數據中心和種業資源標準化數據庫。

三、突出政策引導,建設農業重大項目集聚區。加強財政支持、金融服務、掛鉤指導,推動重大項目提質增效,激發園區發展潛力。財政支持“實打實”。市財政持續發力推動園區提檔升級,每年安排1.5億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提升、產業鏈延伸等項目建設,對園區農業龍頭企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晉級落戶、市場開拓等給予一次性獎勵,每年獎勵金額1000萬元。各市(區)圍繞園區產業特色“靶向”招商,2021年招引一千萬元以上農業項目143個,總投資120億元,高港區按照項目實際投資額的0.5%對招引人給予獎勵。金融服務“點對點”。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2億元,支持園區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創新開展“泰惠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政銀保企對接活動,2021年組織對接活動223場,簽約金融服務項目1.25萬個,提供支農貸款86.5億元。掛鉤指導“面對面”。實行“一園區、一項目、一領導、一專班、一方案”的工作機制,各園區、項目掛鉤人員每季度開展現場調研,協助解決園區土地、技術、人才等發展需求。2021年,幫助園區解決各類難題116個,實施一千萬元以上農業項目112個,年度投資額達65億元。泰興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全國第二的成績通過認定,海陵現代農業產業園中期評估得分名列全國第三。

四、突出生態優先,建設農業綠色發展集成區。持續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從增產向提質導向轉變,促進農業綠色發展。面源污染治的住。實施水產養殖尾水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全面應用綠色植保技術,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畜禽糞污和秸稈等資源化利用,園區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5%,泰興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洋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豬-沼-果蔬糧”資源綜合利用模式,得到農業農村部宣傳推廣。質量安全管的嚴。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追溯體系、標準體系,推進園區優勢主導產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建設、規模主體入網追溯監管全覆蓋,農產品安全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無縫監管。姜堰、高港兩個區建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泰興、靖江、興化三個市建成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品牌品質抓的實。秉持生態健康理念,持續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準化生產,“一棵蔥”“一片肉”“兩袋米”“三只蟹”“三只芋頭”等十大區域公用品牌品質優良、各美其美。園區現擁有綠色食品309個、有機農產品113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1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8.7%。

五、突出共建共享,建設經營管理創新試驗區。圍繞管理高效、主體多元、產業聚合,創新經營管理模式,放大園區示范引領作用。市場化運作。所有園區采取“管委會+平臺公司”運營機制,管委會著重抓好園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與日常管理,平臺公司著重通過資金入股、土地入股、技術入股等方式,推動園區項目實施。多主體共建。大力發展專業化家庭農場,規范農民合作社運營,支持現代種業、農產品加工業、電商等龍頭企業入駐,園區成為各類主體密切合作、競相發展的百花園。全市農業園區現有龍頭企業30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03個、家庭農場7600個。全過程服務。引導園區建立管理、研發、培訓、信息、檢測、種苗、展示、交易“八大中心”,推進農資供應、種養生產、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品牌營銷等環節有效連通,促進產品鏈、價值鏈、資金鏈有機融合。目前,40個園區完成“八大”中心建設,實現服務領域全覆蓋。

六、突出機制創新,建設聯農帶農富農樣板區。推進小農戶與園區有機銜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共同富裕步伐。帶農富農成效好。引導園區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農戶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開展契約型、分紅型合作,共建有省、市兩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組建比例達60%,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在當地名列前茅,聯農富農效果明顯。主體創業動能足。以主導產業為依托,17個園區建立創業創新孵化中心,吸引各類人才1000多人返鄉下鄉創業。姜堰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駐的溱湖八鮮和鴻程食用菌,分別由退伍軍人和創業大學生領辦,兩個企業均入選第二批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產村融合機制新。以園區建設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探索“生產在園、加工在村、受益在民”等產村融合、園村共建模式。泰興市祁巷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祁巷村5000畝特色小雜糧、香荷芋基地,大力發展紅色旅游、農耕實踐,建立鄉村振興學堂。十年前祁巷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經濟薄弱村,在園區發展的助力下,目前該村已成為江蘇省十佳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村。